一、历史沿革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9年4月,2003年4月归属基础部,2006年4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教研部,2019年4月,依据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年)》的规定,经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思想政治教研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
二、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6个教研室,承担全校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工作,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引领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三、学科建设
2025年4月,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校级重点学科,下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红色文化传承与党史教育研究2个研究方向。建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中心。
四、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9人,其中教授3人(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8人,高级职称占28.2%;硕士博士占比97%。其中,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吉林省“十三五”社会科学哲学学科专家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年度人物提名3人,光华英才1人,课改先进个人1人,“十育人”先进个人1人。
五、发展方略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精神,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首要任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支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确立“课程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文化塑院”发展战略,实施四项工程,推进十大举措。即实施“课程改革创新工程、学科培育突破工程、人才队伍培优工程、社会服务拓展工程”等四项工程,积极推进“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实践教学、品牌教研、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师德师风、队伍培养、理论宣讲、决策咨询”等十项措施。
学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努力把思政课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成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充满活力、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队伍;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
六、发展成就
1.教育教学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全国数字创意教学技能大赛省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八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微课类1项,“超星杯”吉林省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精彩一门课”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课”教学展示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吉林省高校思政课“精彩教案 精彩课件”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新思想在吉林大地的生动实践”思政课优秀教学案例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吉林省高校“四史”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吉林省高等院校应用型教育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长春光华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长春光华学院第七届青年教师竞赛三等奖1项,长春光华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展示活动三等奖1项,第五届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二等奖1项,第六届吉林省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三等奖1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被评为校级一流课程。
2.学科科研取得突破。近年来,获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56项,其中项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项、吉林省教育厅项目9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1篇,核心及以上论文12篇,专著2部。获得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项,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4项,承担横向课题3项。获得厅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5份,7篇研究报告被省级政府部门或相关行业采纳,在《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4篇。
3.社会服务彰显责任。近年来,学院与吉林杨靖宇干部学院、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珲春市吴大澂收复国土纪念馆、吉林省蛟河青创空间、长春市英俊社区、长春市艺术实验高中、长春市经开实验学校、长春市花园小学、珲春市第七中学、珲春市第四小学等单位共建10余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育基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学院治理体系,提升学院治理能力,对标重点马院,奋力谱写新篇,为学校创建开放包容、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际化大学贡献马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