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信息
院(部):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总学时: |
48 |
系(室): |
第二教研室 |
学 分: |
3 |
课程编码: |
45302002 |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必修课 |
适用专业: |
全校本科各专业 |
执 笔 人: |
周敏 |
审 核 人: |
王和强 |
|
|
二、课程定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一门公共基础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立足鸦片战争至今170多年的历史,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为主要内容,着重阐述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做历史背景上的准备,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课程。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三、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了解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国史国情, 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做出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的必然性;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坚信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的情怀;同时着眼于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引导大学生筑牢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内外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学会制作PPT,并能熟练运用,在汇报时,清晰完整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增长才干,完善自我,全面发展;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能力、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理论部分
(一)风雨飘摇、铁蹄入境—--天朝梦碎及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教学内容:
1.天朝梦碎
2.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教学要求:
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分析天朝梦碎的原因;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2.掌握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方式及带给中国的危害;深刻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源。
教学重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表现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2.帝国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总根源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思考题:
(1)鸦片战争与世界上最早启动现代化的英国近代文明的联系?
(2)“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3)评说鸦片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
2.阅读书目推荐: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书店,1999年.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人民出版社,1992年. 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出版,2010年.
3.观看影片:《辉煌中国》
导学要求:
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围绕上述问题阅读相关资料和查找相关视频,弄清近代中国社会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了解鸦片战争时期相关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
(二)梦醒时分、英勇奋起——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复兴之路的求索
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大变局中的农民出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2.自强梦的破灭——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3.立宪梦的流产——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
4.共和梦的破产——资产阶级的革命
教学要求:
1.深刻认识在近代中国大变局中,近代不同阶级及其代表人物为实现复兴之路进行的求索;
2.科学分析这些求索的历史作用及不能成功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2.洋务运动的功绩及评价
3.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及评价
4.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5.辛亥革命的评价
教学难点:
1.中国社会如何艰难地转变与进步
2.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思考题:
(1)如何理解范文澜所言的“太平军一坏于杨秀清的专横跋扈,再坏于韦昌辉的疯狂屠杀, 最后坏于洪秀全的任用私人”?
(2)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坐知有洋务, 而不知有国务”? 如何评价李鸿章?
(3)为什么说孙中山是伟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4)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
(5)评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
2.阅读书目:茅家琦 方之兴 童光华著《太平天国兴亡史》,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姜明:《秋风宝剑孤辰泪》,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章士钊著《大革命家孙逸仙》。
3.观看影片:《辛亥革命》
导学要求:
要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这四个问题阅读相关资料和查找相关视频,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加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
(三)明智抉择、展露新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背景;
2.掌握中国共产党诞生和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
3.深刻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条件
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历史意义。
3.中国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发展
教学难点:
1. 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2.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呈现出新面貌?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有以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创举?这一创举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启示?
(3)如何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
(4)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及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5)评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
2.阅读书目推荐: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年-1949年》,金一南:《苦难辉煌》,习近平《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观看影片:《建党伟业》、《红船》
导学要求:
围绕这四个问题阅读相关资料和查找相关视频,深刻领会“红船”精神的内涵及“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意义,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
(四)浴血奋战、驱走日寇——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胜利
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
教学要求:
1.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及日本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2.掌握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作战的地位和作用;
3.深刻分析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中流砥柱的原因。
教学重点:
1.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
2.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
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教学难点:
1.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2.中国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思考题:
(1)张学良为什么执行不抵抗政策?
(2)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所起的作用?
(3)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大会战 22 次,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4)谈谈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
2.阅读书目:杨克林,曹红《不能忘记的抗战》,张洪涛《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约翰 拉贝《拉贝日记》。
3.观看专题片:《为了胜利》
导学要求:
围绕导学内容题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和相关视频,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
(五)一决雌雄、翻天覆地——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及新中国的成立
教学内容:
1.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
2.新中国的成立
教学要求:
1.了解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深刻领会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教学重点:
中国共产党迅速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的历史必然性
2.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思考题
(1)艾奇逊在给杜鲁门的信中说, “ 中国内战的不祥结果超出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 这是不幸的事, 却也是不可避免的”, 为什么?
(2)怎样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阅读书目:解力夫编:《解放战争实录》,陈阳凤、丁美华:《蒋氏“文胆”陈布雷》,丁永隆编著:《南京政府的覆亡》等
3.观看影片:《开国大典》
导学要求:
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围绕导学内容题查找、阅读相关资料和相关视频,运用唯物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评价问题,在上课前形成完整文稿,制成PPT,在上课时进行讲解、汇报。
(六)曲折百转、中国崛起—-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进入新时代
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发展及进入新时代
教学要求:
1.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了解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及意义、发生的主要曲折及其教训,正确认识和评价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3.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深刻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认识发生这些变革的根本原因,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及发展
4.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
教学难点:
1.20 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导学内容及要求:
导学内容:
1. 思考题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是什么?
(2)谈谈你的十八岁、父母的十八岁、祖父母的十八岁
(3)十八大以来取得了哪些成就?
2.观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导学要求:学生要利用课余时间,围绕导学内容题查找、阅读相关资料,观看相关视频形成文稿,制作PPT,课上汇报,同时观看纪录片,撰写观后感等。
实践部分
(一)教学内容:
为了训练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安排了一定的实践活动。根据本课程的特点,采取在重大纪念日带领学生参观、组织活动(如主题演讲)、阅读有关历史著作,撰写读书心得,观影片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二))教学要求:
1.开课初期布置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要求学生按5-7人组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
2.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集体进行资料搜集、整理。
3.指导学生撰写并制作PPT,进行展示汇报。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运用专题教学、问题导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和能力工程,通过问题讲解、唱红歌、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养成读书、表达、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考查课,考核方式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60%,含出勤占5%、小组活动占35%(含唱红歌10%,问题讲解10%,走近历史人物15%),主题演讲占15%,课堂表现占5%,期末随堂考核占40%,形式为开卷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认识、近代各阶级为国家出路进行艰辛探索、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等相关内容的掌握,注重总结和汲取经验教训。
七、参考附录
(一)教材选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年4月第7版
(二)主要参考书
1.《中国大革命史》 王宗华主编 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2.《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中下卷) 军事科学院主编 解放军出版社 1994年版
3.《邓小平文选》( 1-3卷) 邓小平 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参考书》 沙健孙、李捷、龚书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版。
八、学时分配表
教学基本内容 |
学 时 分 配 |
理 论 |
实验(实训) |
习题、讨论 |
其 他 |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 |
|
(一)风雨飘摇、铁蹄入境—天朝梦碎及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
4 |
|
|
2 |
(二)梦醒时分、英勇奋起—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及复兴之路的求索 |
8 |
|
|
2 |
(三)明智抉择、展露新貌—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 |
6 |
|
|
2 |
(四)浴血奋战、驱走日寇—民族复兴大业的重大胜利 |
6 |
|
|
|
(五)一决雌雄、天翻地覆—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及新中国的成立 |
2 |
|
|
2 |
(六) 曲折百转、中国崛起—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进入新时代 |
4 |
|
|
2 |
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小计 |
40 |
第二部分 实践教学 |
|
(一)搜集资料、撰写文稿 |
4 |
|
|
|
(二)汇报交流 |
4 |
|
|
|
实践教学小计 |
8 |
合 计 |
48 |